如今重新写点文字,似乎已经回不去当年的那种感觉了。

细数上一次我认真的写下一些东西,也只是去年的这个时候。有时候曾试问别人,这段时间为什么我会没有欲望去写下一些思考了,一个回答让我深以为然。

“或许已经过了那个多愁善感的时段吧。”

嗯,似乎这一年我过的很“舒服”。已经处于大三的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模式,一切都是不变的,也正因如此,我也是陷入了不愿改变生活模式的舒适圈里。

烦恼似乎还是有的,但更多是习惯了,从以前经常性的内心挣扎到现在的释然,其实也就是算了罢。很久之前的火起来但现在却没人提的一个词叫“佛系”,似乎在我身上一直挥之不去了。

我想,我需要改变。

其实我这一年里,最感谢的人就是能对我生活造成改变的人,因为似乎任何一种改变都能对我生活造成不可替代的安全感。

很多事情都可以被视为改变。

旅游,脱离自己久居环境之外体验异地的生活;失去,让自己曾不珍重的事物弥足珍贵;思考,在别人的观点之下树立出自己的思维方式..

如果生活一成不变,每天混吃等死,似乎有些人会认为这同样是一种安全感,但对于我而言,久而久之,那种无意义感和罪恶感就会涌上来,像巨浪一样涌上来。

我的十一可能跟别人过的截然不同,没有出去玩或者学习,反而是死宅在宿舍打了一周的游戏。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发出我的动力。到了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,我才感觉,我废了。

于是我开始尝试正向改变,我似乎想每天保持学习十多个小时,每天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,让自己的一天从不后悔。于是我的大脑开始闪过电影里那种迅速成长的画面,像是一个人在监狱苦练几个月,然后突然有了质的飞跃,再出现在别人的眼前,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。

我真的就开始了,真的。然后我才发现,电影里的那几分钟,太难了。

难就难在,这种事对于我这人来说,就离谱。

第一, 我没有那么大的动力。我没有陷入绝境,也没有那种精神上的饥饿感。

我们这个时代的人,物质丰富,但精神却是空虚的。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填满我们的时间,手机,电脑,微博,电影,电视剧,游戏…太多了。一不小心时间就过去了。曾经不想成为这样的人,反倒却被安逸的环境害倒了。

第二,我总感觉我是在原地踏步,抑或是方向存在问题。

曾有一个经典的划分人群的方式。最优秀的人,是聪明,勤奋。这也是我很向往的状态。第二类人,是聪明但是懒惰。再差一点的,是第三类人,愚蠢而又懒惰。但是最糟糕的是,愚蠢但是勤奋的人。

所以有时候勤奋,真的并不是最佳选项。如果在错误的方向上,勤奋就是会让人越走越远。有的时候大多数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愚蠢又懒惰的时候,反而是出在了愚蠢却又勤奋的时候。每当这个时候,就应该把自己转换成另外三种人,绝对没有坏处。

懒惰终究是人的天性。这一年里,我终究发现懒惰并不是需要克服的,而是需要接受的。我曾尝试每天晚上睡6个小时来腾出时间去做别的事情,结果每次这样,我的午觉就会多出两个小时来。于是,我更坚信我所认为的懒惰,更多的像是合理的休息。想要高效的学习和干活,合理的“偷懒“是最为重要的。我想很少有人会像电影里一样,突然就觉醒了,瞬间苦练几年磨一剑。我们都是人,改变都是缓慢的。

就像是一个人掉入了一口井,他想要出去,有两种方法。一种方法是直接用尽全力跳起来,或许能跳过去,但如果没有,就会摔的很惨,另一种方法就是用梯子爬上去,一步一个台阶,慢慢的爬上去。

这就是应证了我的想法,我想一个人想要接受改变,并不是囫囵吞枣般的,而是潜移默化的,有意愿的。

我们终究是人,就算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,就只需要看看就好,我们总需要时间和过程来进步。儒释道讲究”拿得起,放得下,想得开“,这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的境界。敢作敢当,敢认可自己的能力限制,敢明晓这个世界。

有时我想要当下的持续快乐,又想要享受未来达成目标的永久快乐。可能两种中哪种我都不可能达成,我似乎就是一个“半吊子”。

但直到我在《奇葩说》里看到马东说的这段话,我却恍然觉得,这种人生却还挺不错。

“完美人生的就是中国人所说的“命好”。生于无饥馑之忧;小时候即便遇到了危险,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;读书时虽不是最聪慧的,却中游之上;及长,ta谈恋爱了,居然也能追到了ta爱的那个人,但却未必跟ta走进婚姻。即便,ta有朝一日结婚了,但两个人可以各奔东西但依然是好朋友;ta工作当中不是没有困难,但却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这就是完美人生,是命好。经历过很多,却依然能体会人生的挫折,但不至于受很多苦,没有大跟头的人生。”

缺陷或许就是完美的组成部分。那些经历过的磨难,苦难,总会是保护我,成为我成长中最好的肥料。让我明白,我曾痛苦过的一切,就是我曾热爱的一切。

我想活成最好的样子,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样子,就是“时时有选择,路路有回转”吧。

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,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。 ——七堇年《尘曲》

做一个平静且愿意倾听的人。
最后更新于 2022-04-19